「“迁”程似锦」迁西生态蝶变 解锁“两山”实践的幸福密码
「“迁”程似锦」迁西生态蝶变 解锁“两山”实践的幸福密码
「“迁”程似锦」迁西生态蝶变 解锁“两山”实践的幸福密码
凡人微光,星火成炬。在安阳,有这样一群平凡人(píngfánrén)“意外”走到(dào)聚光灯下,成为“热搜”——
安阳市(ānyángshì)首次以姓名命名见义勇为工作室(gōngzuòshì)的英雄群体,“全国文明(wénmíng)家庭”获得者、用书籍为乡村孩子点亮(diǎnliàng)梦想的李翠利,“全国自强模范”、翻越“人生高山”为百姓谋幸福的独臂支书王生有……他们是一束束光,既点亮自己,也照亮别人。
近日,记者走近这些勇士与好人,聆听他们以凡人微光铸就人间大爱的精彩故事(gùshì),记录平凡生命(shēngmìng)迸发出的璀璨光焰,感受奔流时代中的温暖瞬间(shùnjiān)。
□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(chénhào)
5月14日,随着红绸布落下,“见义勇为路江元工作室”“见义勇为王志明工作室”和“见义勇为任(rèn)天柱(tiānzhù)工作室”相继揭牌,这是(zhèshì)安阳市首次以见义勇为英模姓名命名的工作室。
为啥以路江元、王志明、任天柱三人的名字(míngzì)命名见义勇为工作室?
“因为他们是安阳市平凡人中闪现出的大爱之光(dààizhīguāng)。”安阳市见义勇为协会(xiéhuì)理事长王希社这样说。
2013年夏天(xiàtiān),快递员路江元在送快递的路上,救出一名(yīmíng)因车祸重伤的女孩;2020年11月(yuè)13日,他又和安阳市民王靖心、张同仁、刘云龙合力救起一名11岁的落水男孩。
“同路江元一样,王志明、任天柱的见义勇为行为事迹也很突出,社会影响力巨大(jùdà)。”王希社说,在(zài)安阳,见义勇为者,涌现(yǒngxiàn)在各行各业的人群中,而他们三人仅仅是缩影……
王希社介绍,今年4月20日,在安阳南万金湖畔,一名男孩(nánhái)不慎滑入2米深的湖水中,危急时刻,安阳市民张雷、肖同超(chāo)、司光南、张梦超(zhāngmèngchāo)4名青年挺身而出,两人跳水托举男孩上岸,两人在湿滑的橡胶坝上接应,最终4人成功将男孩救上岸;2020年12月12日,滑县道口镇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点燃服装店内衣物,致使火势(huǒshì)扩散。16岁的滑县学生郭帅威看到后,冲进店里,一边躲避(duǒbì)男子的追砍(kǎn),一边拨打报警电话,并用灭火器抑制住火势蔓延(mànyán)……
“安阳凡人的大爱之光不仅在本地闪耀(shǎnyào),还播撒到(dào)了全国各地。”王希社如数家珍——
安阳县籍(jí)村民田云超,2014年在福州市担任公交驾驶员时,一日行驶(xíngshǐ)中发现对面一辆公交车失控(shīkòng),向路中间的安全岛冲去。田云超迅速停好自己的车,奋不顾身地冲向失控车辆(chēliàng)……经过多次努力,终于将其紧急制停;
2020年,武汉疫情最严重时期,安阳籍货车司机姚玉根不计成本,先后24次往返武汉运输医疗和生活物资,累计输入物资1500立方米;2022年5月,他(tā)路遇一位安徽籍陌生(mòshēng)“卡友”突发脑梗,紧急送医后,为其垫付医疗费用并全程(quánchéng)陪伴(péibàn)悉心照料。
据介绍,路江元工作室(gōngzuòshì)打造(dǎzào)了10个志愿服务站,包含73名(míng)志愿者;任天柱工作室打造了12个志愿服务站,包含320名志愿者;王志明工作室则已有28名志愿者。以三人名字命名的见义勇为工作室里,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(zhuàngdà)。
“同事路江元(lùjiāngyuán)是我的(de)榜样。”志愿者温圆凯说,“现在我的快递箱里,除了配送包裹,还常备急救包和便携担架。我也想向英模学习(xuéxí),成为有大爱的人。”
来自不同行业的(de)志愿者都有相同的期许,希望(xīwàng)加入工作室后,通过自己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暖。
1平方米的地方可以干啥?放一个冰箱、一套厨具,还是(háishì)一张方桌?
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妇女李翠利利用这1平方米,在自家(zìjiā)超市办起“微光书苑(shūyuàn)”,撑起了无数孩子的明天。
5月23日(rì)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。李翠利家庭获得(huòdé)“全国文明家庭”称号。
这个(zhègè)消息如同一束温暖的光,照亮了小小的李石村,也让更多人把目光聚焦到(dào)李翠利和微光书苑。
来到李翠利家的超市,“微光书苑”四个大字在门头上格外醒目。往里走,绕过货架,就看到一张能坐(zuò)十几个孩子的大书桌,还有(háiyǒu)几个摆满书籍的书架……这里是承载着乡村(xiāngcūn)孩子梦想与希望的精神家园。
今年45岁的(de)李翠利,眼中闪烁着温柔而坚定的光,她缓缓说起创办微光书苑的初衷。那是(shì)2008年,村里来了演出队,本是热闹的文化活动(huódòng),却逐渐变味(biànwèi),“三俗”表演让李翠利痛心不已,尤其(yóuqí)是看到孩子们第二天就开始模仿起那些不健康的内容,她下定决心要为发展乡村文化做点什么。
“我想到了书,因为我在(zài)书上看到一句话,阅读是滋养(zīyǎng)心灵最好的养分。”她说。
于是,李翠利自掏腰包买来300本(běn)旧书,又(yòu)把(bǎ)自己收藏的200本书摆上超市货架,在货架中间辟出阅读空间,用A4纸打印“微光书苑”四个大字贴上墙。没有仪式,没有宣传,“微光书苑”就(jiù)这样悄无声息地“开张”了。
一开始,借阅者寥寥无几,村民们不理解,放着赚钱的生意不做,搞这些“没用(yòng)”的书做什么?但(dàn)李翠利没有放弃,她开始用小奖励吸引孩子们,借一本书(běnshū)奖励一块糖或一支(yīzhī)铅笔,写读后感还能得到笔记本。慢慢地,孩子们被吸引过来,小小的书苑逐渐热闹起来。
随着阅读氛围渐浓,书籍(shūjí)数量不够了。李翠利四处奔波找书,内黄县的旧书摊、大小书店都(dōu)留下(liúxià)了她的身影,她还在网上(wǎngshàng)发帖募集图书,联系文化(wénhuà)名人、文化单位。为了书苑,她投入了大量积蓄,家人也全力支持,母亲编麦秸秆草帽攒下的钱、父亲不舍得买衣服的钱,都化作了一本本珍贵的书籍。
2013年,村里的(de)农家书屋搬进微光书苑,实现了政府资源与社会力量的有效对接,书苑图书保有量达到5000册。如今,微光书苑早已不是单纯的借书场所,最初“1平方米(píngfāngmǐ)”的书架已经成为一间50平方米的阅读空间,“小小演讲(yǎnjiǎng)家”阅读分享会、旧物改造、科学小实验(shíyàn)、民俗传承(chuánchéng)等活动定期开展,成了村民尤其是孩子们(men)的第二课堂。
17年来,微光书苑年均组织开展40余场次的各类乡村文化活动(huódòng),服务辐射周边村庄,受众达30多万人次,累计借阅量更是难以计数。不仅如此,李翠利还(hái)发展(fāzhǎn)了100多名志愿者,其中有社会爱心人士,也有在书苑成长起来(qǐlái)的孩子,他们接过阅读推广的接力棒,让微光的力量不断传递(chuándì)。
微光书苑,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,汇聚成照亮(zhàoliàng)人们精神世界的大爱星河,为乡村文化(wénhuà)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一位“独臂支书”的坚守(jiānshǒu)
5月26日清晨,林州(línzhōu)盘龙山云雾缭绕。一条全长4公里的盘山公路如银链缠绕山腰,通往盘龙山村(shāncūn)。
在盘龙(pánlóng)山村,只要提及王生有,村民们(men)无不竖起大拇指,满脸敬佩。“他可是俺村的主心骨!”村民张明顺说。
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七次全国(quánguó)自强模范(mófàn)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(biǎozhāngdàhuì)上,王生有荣获“全国自强模范”称号。荣誉和村民的认可背后,是一段饱含艰辛的奋斗故事。
2002年,一场车祸让退伍军人王生有永远失去(shīqù)了右手,右腿也落下残疾。2013年6月,在盘龙山村当了50多年村干部(cūngànbù)的大哥王自有,为硬化村子道路,突发(tūfā)心肌梗死,镇党委决定让他(tā)在外做生意的弟弟王生有回村里接担子。
自此,“独臂支书”的称号,开始在(zài)盘龙山村叫开。
彼时的盘龙山村(shāncūn),山高坡陡、交通不便,自然条件恶劣,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。在这个海拔1300米的小山村,修(xiū)一条长4公里的盘山公路,是当时村里(cūnlǐ)致富的希望。
“盘龙山是生我养我的(de)地方,尽管身体残疾,但是我还是(háishì)想把这个村盘活,让老百姓都能挣钱、有钱花。”王生有的话掷地有声。
修路资金短缺,他二话不说:“缺钱,我先垫!”凭借此前做生意攒下的家底,他带(dài)着村民就地取材。“石料(shíliào)都得靠人往上背,工钱(gōngqián)必须(bìxū)按时给!”为了修路,王生有自掏腰包,先是垫付了村内硬化道路的40多万元,而后修整从主村到自然村的路,他又垫付了85万元。
十几年来,王生有(yǒu)克服(kèfú)重重困难,相继建成停车场、观景台、文化广场、展览馆……
路通了(le),王生有却依旧难眠:“咋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?”
于是(yúshì),他(tā)(tā)扶持村民家家种花椒(huājiāo)、核桃700余亩,并利用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对花椒进行统一收购、包装、销售,并注册商标。他给出的收购价格(shōugòujiàgé)高出市场价5%,保证了村民收入。2017年,合作社成立首年盈利11万元,他给全村每户发了一壶油、一袋米及一个百元红包。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!”王生有又盯上(dīngshàng)了太行山的奇绝风光。
发展旅游(lǚyóu)要改善基础设施。村里没钱,王生有四处筹资,修建村文化广场;动员村民拆除村口废弃猪圈、羊圈(yángjuàn)20多座,建起停车场。
在王生有的努力(nǔlì)下,盘龙山村先后争取上级(shàngjí)资金和社会捐助近800万元。如今,8个(gè)观景台点缀山间,七级跌瀑式景观带灵动秀美,传统(chuántǒng)石屋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民宿,小山村成了无数人向往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“脱贫不是(búshì)终点,是新生活的起点(qǐdiǎn)!”王生有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着新计划:引进中药材深加工企业、培训村民当导游……
“红旗渠能(néng)修成,咱盘龙(pánlóng)山就能变样!”王生有站在观景台前,目光坚定,望向远方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